在黄山市休宁县蓝田镇金龙山,海拔550米的群山深处,南京高校教授孙小白打造的四间半民宿中,一堵由千百朵蔷薇编织的花墙,与周边墙皮剥落、木梁歪斜的废弃土屋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位从都市讲台走向深山的学者,在此书写着一段山野创业的故事。
几年前,孙小白仍是南京高校的教授,过着优渥却程式化的都市生活。窗明几净的办公室与前沿的学术研讨,始终无法消解她内心对土地、真实劳作与自然野性的渴望。
当时,越野车沿颠簸狭窄、一侧临深崖的盘山路艰难爬升至休宁县蓝田镇金龙山——这个近乎被遗忘的小村。
晨光穿破云层,翻涌的云海如雪白巨毯铺满山谷,托起散落的土坯老屋。这一幕带来的视觉与心灵震撼,让孙小白难以忘怀。
被这份原始、破败与极致自然之美的反差打动,孙小白租下了村尾一处濒临坍塌的老宅。在她眼中,这堆近乎被山林回收的废墟,蕴藏着重生的可能。
水源是首要难题。村庄常住人口稀少,原始引水系统脆弱,徽州漫长的枯水期更让孙小白备受困扰。多少个深夜,她会因焦虑凌晨惊醒,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去屋后储水窖查看水位。
孙小白说:“对‘明日无水’的恐惧,足以吞噬所有诗意想象。”最艰难时,生活用水需严格配给,浇灌花草更成奢望。
体力劳动彻底颠覆了她过往的生活。曾经执粉笔、握画笔的手,在日复一日的拔草、搬砖、砌墙、刷碗中磨出厚茧,变得粗糙有力。
此时,丈夫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。丈夫重拾木工手艺,打造门窗、家具;研究当地建筑特点,修复夯土墙;还以理工男的缜密规划水电线路。两人戏称这是“搬砖养玩”——用城市工作积累的资本,支撑山野梦想。
凭借热爱,孙小白将苦涩汗水化为甘甜。不会种花,她便钻研网络园艺视频,学习配土、修剪、施肥、防治病虫害,像蚂蚁搬家般从山外运来小苗种下。
院墙空荡,她重拾荒废多年的书法。疫情期间独自守院时,笔墨成了她与自己对话、寻找力量的媒介。
她不再追求技法完美,而是直抒胸臆,将“人间富婆”“坐看云起”“慢慢来”等带着温度与个性的字句,用浓墨题写在老木板上,悬挂于斑驳土墙,意外成了村中独特风景。
精心培育的蔷薇盛放后,形成数十米长的粉色瀑布,从石坎、墙头倾泻而下,淹没了昔日荒芜。这座曾破败倾颓的小院,在山巅蜕变为“空中花园”。衰败土屋与蓬勃生命的强烈视觉反差,吸引了无数旅人远道而来打卡。
孙小白的目标不止于经营好自家小院。她深知,个体力量微弱,唯有“集群式发展”才能激活沉睡的山村。
她主动打破民宿间的竞争壁垒,自家客满时,会热情推荐给村头邻居,甚至亲自带路。“小村很容易饱和。”孙小白认为,“抱团取暖,分散发展,做好每家特色形成互补,未来的路才能更快、更稳。”
她还梦想走遍徽州凋敝村落,让被遗忘的破败老屋开满鲜花,在保留岁月沧桑感的同时,用生命力点亮死寂角落。更深层的探索在于让民宿超越住宿功能,成为徽州千年文化的鲜活载体。
作为资深教育工作者,她与丈夫常常探讨。能否将南京成熟的自然教育夏令营引入山野?如何利用竹、茶、松果、石头等本地资源,设计在地文化体验课程?比如带孩子辨识山间草药、学习古法夯土、聆听老人讲述民间故事……让客人从匆匆过客,变为徽州故事的深度参与者和传播者。
孙小白坦言,真正的挑战在于基础设施薄弱与长效机制缺失,888集团官网入口而持续困扰她的水源问题,正是山村发展的缩影。
她的困境引起当地政府重视。当地政府组织多个单位、部门,数次在她的小院召开现场会,探讨这个拥有绝佳自然禀赋(云海、竹海、高山茶园,年可观云海150余天)和独特“原始感”(因通路晚,保留较多土坯老屋)的村落是否值得投入、如何开发。
论证结果是积极的。政府首先特批数百万元专项资金,拓宽了那条曾令人生畏、雨天易塌方、车轮贴悬崖的盘山险路,并加装坚固护栏,打通了人流进入的阻碍。
针对用水矛盾,政府先建村内水窖缓解急需,后又投入数十万元在村口半山腰建大容量集中供水设施,基本解决了这一“生命线”问题。同时,政府还积极宣传推广,将此地纳入区域旅游版图。
孙小白认为,政府的角色远不止于此。“政府主导协调,理顺产权关系,完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,制定良性发展规则,消除投资者后顾之忧,才能真正‘筑好巢,引来凤’。”
她相信在政府的赋能下,可以系统性收储、盘活村中闲置房屋,统一规划并升级基础设施,为更多有想法的人扎根此地创造条件。
如今,孙小白过着“两栖人生”:半个月在南京讲台授课,半个月在徽州山野劳作,汲取大地能量。
这种切换彻底重塑了她,最大的改变在内心。曾经都市里略带“社恐”的孙小白,在山风中蜕变为“社牛”,每天在园中劳作行走一两万步成常态。
她喜欢黄昏时分支起小桌,摆上清茶米酒,与天南海北的客人围坐畅谈。每一次相遇都是思想碰撞与灵魂滋养。
“用最直白的劳动,换取最真实的美好,值得。”孙小白说,那些磨出的老茧、凌晨找水的焦虑、累到崩溃的泪水,都成了兑换内心丰盈的“货币”。
小院里收养的数十只流浪猫成了客人最爱;景观房设计独特,推窗或起身就能将云海、星空、晚霞尽收眼底,“躺在床上看世界”的体验,是山野乡村的慷慨馈赠。
这盛放于高山之巅的花墙,已超越远离都市的浪漫驿站,成为一种象征与种子:它象征着城市精英带着学识、情怀与行动力躬身乡村的可能;孕育着融合传统与现代、野性与秩序的乡村振兴新模式。
当破败老屋在尊重中重获尊严,当分享取代单打独斗,当文化在体验中延续,当政府与民间合力破解基建瓶颈,徽州山水间正生长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山野新生之路。
而花墙背后,是一位女性用双手、汗水、智慧与热爱编织的“乌托邦”,它并非虚幻彼岸,而是充满泥土芬芳的现实。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[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6168)] [京ICP证040655号] [京公网安备 201号] [京ICP备05004340号-1] [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:京;京]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 举报邮箱: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:86-10-87826688